第二十六章 于禁之死

天上的小青蛙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品书网 www.pinshuxs.net,最快更新三国之蜀汉复起最新章节!

    黄初二年,春正月壬午,帝(曹丕)以魏郡广大难治,割魏郡西部都尉复置广平郡,治曲梁;析魏郡东部都尉置阳平郡,治馆陶。

    魏郡南部仍名魏郡,治邺县,合称“三魏”。

    邺城,高陵

    高陵园令恭敬地拜送安远将军、益寿亭侯于禁的背影,捧着献给太祖武皇帝神灵的馈飨的背影进入高陵寝殿。

    作为从属太常,秩六百石主管先帝陵园的官吏,礼仪方面自然无可挑剔,但面对于禁离去的背影,他弯下的腰更弯了,行礼的姿势更虔诚了。

    不为别的,只为他有些同情于禁……有些怜悯这位昔日的统兵名将。

    作为陵园令,上至陵园的修葺与翻新,下到太祖武皇帝的衣冠几杖象生之具的清洁维护,在高陵这一亩三分地上,任何风吹草动都瞒不过他的耳朵眼睛。

    正因如此,他才知道进入高陵寝殿,于禁将会遭遇到他凭生最大的耻辱……最不想见到的画面……

    回归魏国后,天子宽宥,加之和家人子女重逢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感染下,于禁虽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总的来讲身体的健康程度教在南方时已有较大提升,约莫恢复到了领军支援樊城曹仁之前的七成。

    内心的状态同样一日胜过一日。

    端着祭奠用的馈飨,于禁在寝殿外褪去鞋履,解下佩剑,以躬身的姿态碎步快速行入殿中。

    只见前方香案之上供奉着一尊高一尺、宽五寸的神主牌位,上书小篆字曰:大魏太祖武皇帝之灵位。

    神主牌位之上,按穿戴好衣冠的样子悬挂了武皇帝生前常服的衣冠、佩饰、几杖等象生之具。

    真个栩栩如生,如活人在世。

    于禁见壮不禁悲喜交加,将馈飨供奉到香案上,拜服叩首,真情流露,潸然泪下:“大王,臣禁来看你了,禁……禁来迟了啊……臣也不想投敌,臣多想援樊击破关羽凯旋而归,能见上大王最后一面。”

    于禁趴在殿上,哭得不像个男儿倒像是女子,一边哭一边拿衣袖抹眼泪,同时念叨:“奈何天不遂人愿,万幸太子,哦,也就是现在的陛下胸怀宽广,仁义大度,赦免了臣的罪责,大王真是立了一个好嗣君,您在天之灵可以倍感欣慰了。”

    于禁突然抹尽泪水,加快语速:“天子又任用臣为安远将军,即将遣臣出使东吴,招纳孙权投诚,臣一定深以前事为戒,再也不辱…………”

    于禁向曹操袒露心迹的话音到这儿戛然而止,恰如一道惊雷忽然击中于禁,炸得他五雷轰顶。

    于禁呆若木鸡,瞳孔收缩,眼中折射出惊恐和难以置信,整个身体僵在想要叩首却像是被人死死抵住不想他叩下这个头的姿势。

    就像是武皇帝的神灵显圣,对于禁的忏悔无情拒绝!

    僵了不知多久……

    砰的一声,于禁一下失去所有力气五体投地跌倒在地上,一如砰的一声他碎了的心。

    而使他感到重度无力和心碎的是寝殿屋室墙壁两侧上的画像。

    画像上的内容,是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战克水淹七军,庞德愤怒誓死不从,他于禁奴颜婢膝降服怕死之状。

    更令人绝望的是用来描绘画像的墨水还是很粗很浓,墨迹非常新鲜,显然是不久前刚刚涂画上去的,绝对是在他返魏后新作的。

    而这里,在这祖宗陵园禁地,就算是丢窃一枚玉环,陵园令丞都会被劾以大不敬下廷尉治罪,更何况是在供奉先帝神灵栖息之所——神主牌位的寝殿正室涂写作画……

    有资格办到的除了那至尊至贵的真龙天子之外……舍上其谁?

    于禁一下子面如死灰,嘴唇翕张,喉结上下抖动两下,直接一口老血喷出,猩红的落点洒落在寝殿之上,鲜血淋漓得触目惊心!

    “我以为……陛下已经放过我了,既然不愿,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哀莫大于心死,从这一刻起,于禁的心已经死了,没有心灵凝结塑造肉体,他的身躯也即将腐朽化为虚无。

    半月之后

    洛阳开始流传着一则传闻,新除安远将军、益寿亭侯于禁去邺城谒陵回来后,猝然一病不起。连床都下不了了。

    人们都说他是得罪了武皇帝的神灵,神灵不庇佑他,才促使于禁竟染上了重病,再也出使不了东吴了的。

    …………

    阳安聚南

    有一条小河,离聚落约摸有一里地,刘永的冶铁作坊就建在这里,宫卫已经编列行伍成功,但是士卒们还缺少兵器弓弩和甲胄,刘永遂将操练上的事情完全放手给柳隐。

    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冶铁作坊的建设当中。

    冶铁作坊分为两个区域,一个贮炭场,一个冶炼场。

    没有贮矿场,因为刘永令徐胜采买的铁矿石都不是原矿,而是郡中铁官刑徒用铁锤、石砧、石夯诸物,把整块的矿石打碾成碎块的碎矿。

    贮炭场不是露天的,炭被储存仓库里。十几个铁匠学徒被分成两班,用推车运送炭块,来回穿梭贮炭场和冶炼场之间。

    作坊区里最大的就是冶炼场了,如直木般地竖立了三个椭圆形的炼炉,不算炉下凸字形的夯土台,只算炉身,高则两三丈,低亦一两丈。

    每座炼炉相隔两三丈远,又可分别算是一个单独的区,围绕炉身,又细分出了上料、鼓风、出铁、供水各个部分。

    负责整个冶铁作坊的技术问题和管理的是糜威送给刘永的几名铁匠当中为首的,一名年纪五旬左右,皮肤黝黑,个子不高,又黑又瘦乍一真像快黑炭也是,不善言辞,但打铁是一把好手的老汉唐承。

    “咳咳,唐工,咱们作坊一天能产铁几何呀?”冶坊里未烧尽的碳粒、灰尘、铁屑横飞,呼吸进口鼻让刘永很不舒服。

    “如果是建的那种大炼炉,原矿、燃料、人手充足的情况下,一天产铁三千余斤。可咱们是私人冶坊,只能建成这种较小的炼炉,一天的话可产铁两千多斤。”

    汉代的一斤相当后世的半斤,两千余斤就是一千多斤,大半吨。

    三座炼炉就是四千斤左右。

    而四(汉)斤铁便可铸造一柄单手剑,若是关以打造单手剑来算,一天就可以打造两千柄单手剑。

    当然一套班人马,两种工作,既要冶铁、烧碳,又要打铁铸造铁器,铁器当中各种农具如?、锄、镰刀、犁、锤、铲、锸,又占有不小比例,留给生产打造兵器铠甲的时间、资源就更少了,速度自然不能提高到非常之快。

    不过铁作为铁器时代的战略性资源,无论军事、农事,都急需要铁,刘永要把这个冶坊牢牢掌握在手里。

    战略军事资源关键的时候绝对不能被人卡住脖子。

    现开工的炼炉是三座全部开工,烈火升腾,黑烟滚滚,把大半个作坊贮区都笼罩内。时有通红的铁块出炉,滚落到炉前的大坑里,立刻有人取水,泼浇其上,水气蒸腾,和黑烟混成一块儿。

    刘永发现唐承他们使用的高炉,开了四个风口,每个风口使用一种两端细、中间鼓起的皮囊,皮囊上有一个拉杆,手握拉杆可以将皮囊前后使之压缩和鼓起,皮囊是在鼓起和压缩的过程中将风给吹进高炉的。

    四个风口,四个皮囊,四人个人在风口鼓风。

    用人给高炉鼓风谓之人排,人排费心费力,效率还不高,南阳太守杜诗曾实施水排,即用水力鼓风。

    于是问唐承:“唐工你知道南阳铁官么?”

    唐承是靠打铁吃饭的,是这方面的行家对于冶铁这方面的了解情况自然比较深,当即答道:“殿下小人听说过,在建安之前南阳郡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产铁大郡,南阳铁官,也因生产精铁而名闻天下不过近些年因为战乱战事不断南阳铁官规模锐减,已经不复当年的盛况了。”

    刘永笑了,倒没有嘲笑之意,就是觉得有些好笑,唐承的回答颇为详尽,但却没有提供刘永想询问他是否知到的信息,当即再问:“唐工知道以前南阳郡有一位太守叫杜诗吗?”

    谈到冶铁打铁,唐承还能说个十句八句,一旦牵涉到仕途官员名士,唐承就一句也答不上来了,摇摇头老实回答,“小人不知。”

    刘永见他连“杜母”都不知道。便猜到他一定也不知道水排这个又省力又高效的鼓风方法,当即对唐承道,“以孤之见,你们可以试着在这河边建个水车,应用水力激动机械轮轴打动鼓风囊,使皮囊不断收缩,给冶金高炉充入空气。一架水车转动水的力量来鼓风可能比四个人一起鼓风的风力还要大,产铁量还要高,这便是‘杜母’任南阳太守时发明的水排。”

    唐承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殿下不愧是殿下,他们都说殿下天资聪颖,圣彻过人呀,这便是殿下把咱们冶铁作坊的地址位置选在这条小河边的缘由了吧。”

    刘永大笑,“唐工说孤天之聪颖过人,依孤看来唐工的智慧也是不俗啊,还能举一反三,联想前事。”

    唐承兴奋地搓搓手,摩拳擦掌想要大干一场,“殿下您设想的法子看起来很不错,小人要立刻带人建造水车试验。”

    “只争朝夕是好的,但是……”唐承可是他逐兵卒十的宝贝,刘永爱惜地对唐承嘱咐:“一天出铁近万斤之半,不容易,足下辛苦了。如今冶坊刚刚建立,事情千头万绪,几乎全部都要依赖唐工管理,十来天未曾落雨,天气干燥,冶坊里又整天烟熏火燎,粉尘四飞,足下务必要多注意防疾防火啊!千万莫要生了什么事故伤害。”

    唐承黑乎乎的脸咧嘴笑了,露一口发黄的烂牙:“殿下放心,老汉打铁半辈子早把自己打成了一块百毒不侵的铁疙瘩。”

    就可劲儿吹吧,你是又硬又坚的铁疙瘩,怎么牙都快黄完烂完了?

    个糟老头子坏的很,刘永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