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上巳节出城插曲

南楼逍遥客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品书网 www.pinshuxs.net,最快更新倾唐小戏骨最新章节!

    两日无事,时间急匆匆地就来到了三月初三。

    这日对于每一个唐朝人来说可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上至大唐皇帝、豪门贵族,下及富户、商贾,以至平民百姓,且无论男女老幼,都早早地翘首以盼。

    大唐鼎盛之期,节令风俗早已淡化了宗教和迷信色彩,悄然间娱乐休闲文化渐渐兴起,人们开始真正的享受假期了。

    虽此时已是晚唐之际,然煌煌大唐两百余年,独特的“大唐气象”随着时间的柔软笔锋默默地刻入每一个唐人的血脉深处,余晖掩映,偶有一抹亮色,惯性使然。

    今日正是一年一度的上巳节,和二月初一的“中和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合称“三令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三个节日之一。

    而且清明前后的“寒食”和“清明”两节也与“上巳节”合三为一,因之人们格外地重视,各种礼仪和娱乐节目也是颇多的,像祭礼、祓禊、踏青赏花等等不一而足。

    王家在青州也是颇有几分脸面的,虽说王敬武夫妻向来崇尚节俭,然上有安节度的邀请,下有平卢一众文武同僚结伴同游,该有的准备也是丝毫不能含糊的,全家提前数日,早早的就开始置办起来了。

    到了正日,全家男仆女婢们不等天亮,寅时就点起灯笼,搬箱的搬箱,装车的装车,各司其职,做着出发的准备。

    从益都到淄水边有着五十五里的路程,就算全家人坐着马车赶路,少说也得走一个多时辰,正常情况大约得一个半时辰左右到达,为了保证辰时中赶到,郭大娘子昨日就作了安排,要求寅时打点行装,卯时务必出发。

    王师范今日也是早起了些,寅时三刻就在王猛和王灵的侍候下洗漱、穿衣,一身蓝色圆领衫,领子、袖口、衣裾边缘部分都加了贴边装饰,腰部用革带紧束,上戴幞头,下穿长靴,显得甚是俊朗,宽宽的长袖简约中不失潇洒的风度。

    “大郎,还是换上新衣吧,莫要辜负了大娘子的一番心思啊。”王猛憨直地劝着。

    “是啊,大郎你是家中独子,这次节日又颇为隆重,总要顾及几分体面才好啊。”王灵也附和着。

    “没事的,我自会去与大人分说,他们向来尚简,想来是能理解我的心意。”

    王师范依旧穿上平日装束,说着迈步出门,“时间差不多了,估摸着快要出发了,赶紧去给大人们问安才是正理。”

    王家两兄弟也不啰嗦麻溜跟上,片刻功夫,三人就来到“乌衣堂”前。

    只见郭大娘子在吩咐着什么,王敬武站在身旁,一双虎目四下巡视着。

    “大人安好。”王师范三步并作两步,上前施礼。

    王敬武含笑点头,郭大娘子转过身,却发现有些不对,“大郎怎么没换上阿娘给你置办的新衣?”

    “阿娘的心意孩儿是晓得的,”王师范上前扶住阿娘,边解释着,“阿爷在平卢的威望,不是因明光铠的威武,而是一刀一枪实实在在的战功堆积起来的,就算素衣常服也不减半分威风,是吧。”

    王敬武不自觉地手扶须髯,颇有几分得意,“就你小子嘴甜。”

    “孩儿有才与否,王家是否体面,自也不在华服,”王师范接着说道,“再说孩儿这两日也是做足了准备,定在宴中为阿爷阿娘挣得颜面就是了。”嘴角不自觉微微上翘。

    “话虽如此,只是又要惹得张家父子嘲笑一番,让你阿爷的脸面下不来啊。”郭大娘子释怀几分,还是顾虑着张家。

    “夫人,莫要在意,那对父子皆是小人,仗着是安节度的小舅子,不把平卢诸将放在眼里,更是针对于我,就算大郎身着华服,也是免不了被他为难,”王敬武眼角上挑,有了几分怒意,“怕他作甚,无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阿爷说的极是,阿娘也莫要担忧,孩儿自会留心谨慎,不让奸人辱我王家就是。”王师范与王敬武对视一眼,父子二人心领神会,转头又安慰郭大娘子几句。

    “好吧,就依我儿,时候也不早了,咱们也该出发了,莫要耽误了时辰。”郭大娘子抬头看了看天色,王敬武微微点头。

    一直站在旁边如同木雕的玉娘这时活了过来,跑向前院传话去了,王猛王灵两兄弟也跟了出去。

    不多时,王家的队伍就已经整装待发了,王敬武夫妻共乘一辆马车,男仆女婢们分乘两辆,队尾跟着两辆双马拉的大车,装着今日所需一应物件。

    车队两侧护卫着一队亲兵,人数虽只有五十人,却队伍整齐无人说话,气势确颇为严整肃杀,一看就是上过战场的精兵。

    为首一员小将,年约二十,却有一种超出这个年纪应有的成熟,稳稳地端坐马上,目光直视前方,眼角余光扫视两厢,似乎周围每一丝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一双锐利眼芒,平时尚且如此,可想而知,上了战场又会是何等的机警。

    与王家队伍的安静有序大为迥异的是,此时队伍前方的道路已是壅塞不堪,马车并行五架,远远望去看不见头,一片嘈杂之声。

    不用多想也知道,在整个益都城中,还是贯通全城东西两门的主干道上,能有且敢摆如此排场的,那非安节度莫属了!

    等了大约一刻中,安家的车队队尾终于动了,早已准备就绪的王家车队,随着王敬武的一声吩咐,跟着也向益都西门驶去。

    王师范此时没有和父母一起乘马车,而是在队首和那个亲兵队长并骑而行。

    郭大娘子缓缓撩开车帘,看了儿子一眼,“这孩子虽说越发的成熟了,还是稚气未退,有着几分孩童心性。”掩嘴而笑,转头跟王敬武说着。

    “男人哪有不爱马的,大郎少时就跟我学骑马,对马更是格外偏爱,这次出征缴获的这匹骏马,着实雄壮,我看着都喜欢,何况他呢,喜欢就让他骑吧,高兴高兴也是好的。”王敬武也是一笑。

    “阿武说的是极。”郭大娘子挽着王敬武胳膊,夫妻二人在车里随心聊着,打发着路上这段无聊时光。

    此时,王师范的心情可是格外的舒畅,不时地抚摸着坐骑颈项上的毛发。

    这匹骏马四肢粗壮,骨架高大,全身毛发清一色的黑色,没有一根杂毛,摸上去光滑如同锦缎。

    别看它现在像小媳妇一样温顺,那都是假象,脾气不是有点爆,那是相当爆,自从被擒获,全军上下竟无一人能降住它,反被它弄伤十数人。

    昨日王敬武在家中演武场上演“人马大战”,几个回合下来,就被掀翻马背,一点小伤到也无妨,只是被马鄙视了,那双贼亮的马眼还颇有几分挑衅意味,这可让王敬武着实气恼。

    恰巧王师范也在演武场中,看着父亲吃瘪的样子,不觉有几分好笑,一向爱马的他对这匹大黑马也产生了浓浓兴趣,就嘻嘻笑着跟父亲打趣道,“阿爷,这厮着实可恶,孩儿替你好生教训教训它。”

    “你小子要是能降伏它,它就是你的了,降伏不了也没事,今天咱们吃马肉!”说着狠狠地瞪了大黑马一眼。

    还别说,这天不怕地不怕,还骚气十足的大黑马好像听懂了,浑身猛地一激灵。

    王师范手疾眼快,趁机抓住马缰,双脚用力,一跃就骑上马背。

    大黑马一瞬间就反应过来,一边打着响鼻,一边四蹄腾空,想把王师范掀翻在地。

    王师范却没有用一般武人常用的老办法,“先抱紧马脖子,待其力竭再降伏它”,而是心里想着,“近两月余一直打煞力气,到底力量到了什么程度也没个参照,不如拿它试一试。”不觉间嘴角微微翘起。

    左手抓紧鬃毛,右手握掌成拳,短暂蓄力后一拳拳如暴风骤雨般落在马头上,仅数十拳后,大黑马就瘫倒在地,口中不停地吐着沫子,还不忘回头给王师范抛个媚眼,“大哥,小弟服了,从今以后哪怕刀山火海也跟你混了。”

    王敬武好半天没回过神儿来,“我儿子这么猛了?”有点不敢相信,使劲眨了眨眼睛,一种欣喜爬上心头,“猛点好啊。”

    之后,这匹大黑马的主人就是王师范了,旁人是不让碰的,只对王师范百依百顺,像个小媳妇似的。

    王师范特意去城外试了试马速,日行八百里是没有问题的,跑起来如同一阵风般迅捷,再加上浑身乌黑的毛发,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黑风”。

    数十年后,黑风之名终将随着它的主人,席卷天下。

    车队行驶缓慢,王师范和身旁的亲兵小将闲谈着。

    王师范本身就是谦和的性子,丝毫没有上官子弟优越傲慢的架子,这员小将身上也没有骄兵悍将的跋扈之气,却多了几分儒雅之气,渐渐的二人熟络起来。

    原来,他本名刘鄩,今年刚好二十岁,是密州安丘人,祖上也是累世为官,父亲曾经在朝廷官至工部尚书。

    按说这样家族的子弟定是诗书传家,到了应试年纪,好下科场博取功名才是正途。

    然刘鄩自幼聪颖,通过父亲的长吁短叹,知晓了世道的混乱艰难。

    从此专攻兵略,涉猎史传,立志从军,荡涤天下污浊之气。

    两年前慕王敬武名门之后、平乱之功、体恤百姓之仁,特投军其麾下,因功升至队长。

    这与王师范之志不谋而合,随着交谈的深入,渐知刘鄩颇有谋略,善于用计,是员难得的智将,更是引得一阵暗喜,遂倾心相交。

    刘鄩亦有如遇知己之感,二人聊得甚是投机,称呼上也起了变化,王师范称呼刘鄩“阿鄩”,刘鄩亦直呼“大郎”,着实亲密不少。

    不多时,只见安家车队快要驶出城门,城门口一队士兵懒洋洋地站在城门两侧,为首一员将领三十余岁,人长得五大三粗,满脸的络腮胡须,也有几分威武之气,却弓着腰点着头跟安家一个管家装扮的人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偏偏这个管家还如同天鹅般高傲,头扬得高高的,一副爱理不理的模样,王师范不觉心生厌恶之感。

    很快就轮到王家车队出城了,那员将领似乎认了出来,反常的是没有上前来曲从拍马一番,而是回头对着那队都快睡着的士兵大声吆喝起来,“他娘的,都给老子精神起来,准备迎接王都使!”

    还不忘踢了旁边士兵一脚,一番折腾,这队守门士兵终于有了几分兵该有的样子,一个个挺胸收腹,目视前方,手握长枪拄于身旁,大气都不敢出一声。

    只见那员将领一路小跑来到王敬武马车之前,双手叉于胸前,身姿挺拔起来,脸上阿谀之色也不见了,换上了下级对上级应有的郑重之色。

    “参见将军!”一声大吼,用尽全身力气,老天爷要是胆子小点儿,也得被他吓一跳吧。

    车帘还没有掀开,就传出王敬武爽朗的大笑声,“老赵,你这老小子好久也没个音信,跑哪厮混去了!”

    刚一掀开车帘,就见一只大手直奔老赵,“砰!”一个爆栗弹在其头上,这才露出一张嘴角都要咧到天上的亲切面孔。

    说罢,就见王敬武跳下车来,张开双臂,与老赵四臂相拥,说不出的亲热。

    “将军这不是刚出征回来嘛,我和几个老兄弟想着这几日就登门呢。”老赵又嬉皮笑脸起来。

    “好啊,过几日把老弟兄们都叫着,咱们好好喝一场,再过几年我这酒就喝不动喽。”王敬武也想起了往昔岁月,当初一队兄弟五十人,到如今剩下的已不足十人,一丝伤感之色浮上脸庞。

    “将军说的哪里话,您正值壮年,威风不减当年呢!”老赵也感觉到敬武的伤感,忙岔开话题,“将军先出城赴会要紧,省得误了时辰又惹来闲话,好不痛快,过几日我自来找将军痛饮一番。”双手抱拳说道。

    “说的是正理,改日来我家,让你嫂子亲自下厨整两个拿手菜,给你解解馋就是,如今你侄子也大了,到时多多亲近一番。”说着一拍老赵肩膀,转身上了车。

    老赵对士兵们一通吆喝,只见他们让开道路,齐整整的向马车敬以军礼。

    车轮滚滚,王家车队终于出得城来,沿着官道向西行去。此时,王师范还在低头想着刚才父亲称作“老赵”的将领好生奇怪,明明是势利小人,怎地却和父亲如此亲近。

    并骑而行的刘鄩看出王师范的疑惑,“莫非大郎不识得此人?”试探道。

    “正是,父亲平日最厌恶如此小人,今日却...嗯?”王师范说着抬头看向刘鄩,发现他脸上微微含笑,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样,没好气地说道,“阿鄩既知个中缘由,就莫要卖关子了,快快说与我听。”

    “看来传闻大郎好儒学定是不假,将军因之未曾提起军中之事,其实军中老人都知赵都头与将军关系甚是亲厚,他们早年往事更在军中传为佳话,我刚入伍之时就有耳闻。”

    刘鄩略一停顿,接着说道:“将军当年还是队长的时候,赵都头就在其麾下当兵,打起仗来悍不畏死,还多次救过将军,和王忠王指挥使同为将军最得力的两员部下。”

    刘鄩眼中多了一丝崇敬,也有几分向往,“后来赵都头父亲早逝,母亲一人度日艰难,就央求将军让其还家。

    将军为人最是仁厚,不忍孤母无子养老,亦不忍让兄弟用命换来的功名化作尘土,就向安节度求来守门都头一职,一来有一份不错的俸禄,二来也不用上战场,便于奉养老母。”

    “那后来呢?”王师范追问道。

    “只是安节度的小舅子张霸先张都使向来和将军不对付,处处与将军相争,眼见赵都头得一美差,岂能放过,就遣家奴百般刁难,赵都头原本是耿直之人,岂容刁奴羞辱,就把人打了,事情就闹大了。”

    “然后呢?”王师范也有几分怒意。

    “张都使在安节度面前挑拨是非,定要将赵都头免职,且还要赔偿医药费用,将军出面多番说和,说来也是安节度尚有仰仗将军之处,才没免了赵都头之职,但赔偿是不能少的,最后是将军自掏腰包了结此事。

    从此,赵都头就转了性儿,遇见上官甚至家奴也要恭维几句,不想给将军再添麻烦。”刘鄩终于讲完了这段往事,不由唏嘘几声。

    “原来如此,那这赵都头也委实不易,对了,他名为何?”王师范释然了,心中多了一丝感叹。

    “名朴,据说还是将军给起的,”看着王师范情绪有些低沉,刘鄩扫视周围一眼,岔开话题,“大郎,你看那边,邻县的商贾百姓也再朝着淄水赶路,想来今年的上巳节定会热闹非凡!”

    “是啊,好令人期待啊!”一边说着话,众人随着车队行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