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平卢镇帅位交接(三)

南楼逍遥客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品书网 www.pinshuxs.net,最快更新倾唐小戏骨最新章节!

    王师范既然已经确立了平卢镇统帅的身份,众将态度上也很恭谨,除了刚才许下的大饼,还是画在纸上的,总要拿出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眼前实惠安抚众人。

    脸上那标志性的温和如阳光般的笑容悄然出现,让众人不觉有了几分亲近,这可能就是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个人魅力。

    露出一行洁白整齐的皓齿,王师范随和的声音从王敬武对侧的主位上发出。

    “呵呵,诸位叔父、将军请坐,师范也能体会故土难离之情,毕竟生活、守护平卢镇这方土地数十年了,亲朋故旧亦多集于此,山亲、水亲、人更亲嘛,突然搬往陌生的环境心里肯定会失落、不舒服,人之常情。”

    一句话就戳中了诸将的软肋,厅中隐隐有叹息声,还是刻意压制的叹息,要不是王师范耳朵格外聪敏也不会捕捉到。

    王敬武凭着敏锐的感觉和与诸将的熟悉,也察觉到一丝不能言说或不敢言说的凄凉,遂真情流露,深情地说道。

    “是啊,这片土地上浸透了我们兄弟为之流下的早已无法数清的鲜血,可以说平卢镇的今天,就我们这群人用命换来的,它已经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刮骨疗毒易,骨肉分离难啊!”

    见老帅话说得伤感,且就是他们自己的心里话,诸将发出的叹息声明显大了、多了。

    在张霸先之乱后重新回到王敬武麾下的赵朴,仗着胆子说道。

    “老帅当年就是看着末将家中有父母需要赡养,才在益都城给我谋了一个守门的差事,如今虽说父母仙去了,但遗骸却永远留在了益都城外。

    若就此离开,则无人为二老守墓祭祀,末将心中舍不得离开啊!

    但老帅对我恩重如山,虽情难舍却也一定会遵令行事的!”

    说话间赵朴已然落泪,至最后更是哽咽难言。

    有了赵朴的带头,又见王敬武并无责怪之意,反而隐隐的歉疚在脸庞上一闪而逝,诸将也纷纷诉苦起来。

    王师范一边耐心地听着诸将的难处,一边在其说到激动时点头回应,等诸将差不多都说完了,就抛出了与父亲事先商定的后招。

    “考虑到大家的难处,厢军营指挥使以上将官的田地还是分在平卢镇,平卢镇的地再少师范也会想办法安置,只是基层的将校士卒过多,平卢镇确实安排不下,大家回去多做做工作,尽力安抚,不要闹出乱子。”

    “大郎尽力了。”王敬武淡淡低声道。

    “大帅能将厢军的待遇提高到侍卫亲军的水平已经是厚恩了,现在又考虑咱们的难处,将这么多将官安排在平卢镇,这份心思末将牢记于心,定誓死以报!”

    李嗣业在王敬武话音一落,马上表起忠心,他的眼界自是高于诸将,知道王师范确是待人以诚,没有卸磨杀驴之意。

    “不负老帅之托,誓死效忠大帅!”

    王忠出班单膝跪地,郑重行礼,这是对王师范身份最直接的认可。

    王忠可是老帅的亲军统领,他的表态再明显不过,诸将效仿王忠,对王师范施了属下之礼,这里不光是慑服,而是真心拥戴,他们看到了王师范的勃勃雄心,还有那抓在手里的实惠。

    王师范很满意诸将的表现,至少在明面上他已经收服各军都指挥使,但他也明白,光有这口头的效忠是没用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切实掌握军中都、营二级,届时各军主将纵有反心也难以号令全军,只能老老实实的替他卖命,这才是真正的万全之策。

    而万胜军校就是掌握都、营二级的关键,平卢镇坊间、军中早有传言,“入万胜,必重用”。

    王师范一手创办的万胜军校,俨然成了平卢镇武人的“国子监”,真是“一入万胜,则是大帅门生!”

    流言的魅力就在于,即使都、营二级将校都是各军主将的心腹,也难免起疑,有了疑心就不敢轻举妄动。

    再说经过万胜军校的洗脑,和在军校中与侍卫亲军的人日夜相处久了,王师范也有自信收服其中的绝大多数。

    而且各军主将即使大起疑心,却也不敢借故换人,且不说冷不冷了部将的心,单就此明显的与新任大帅王师范作对,那可是将自己的把柄亲自奉上。

    到时王师范收拾起来也定义正言辞、占据道义,无人敢于不服!

    故各军主将纵有千般心思,也只能维持原样,这就是阳谋,意思很明确,就摆在那,但却让人无能为力,只能俯首称臣。

    这是王师范事先与军师敬翔的谋划,如今时机成熟,就到了采摘果实的时候,王师范语气不容置疑地说道。

    “诸位在益都城这段时间,本帅会传令各军都、营二级主将前往济阳县万胜军校受训,以为征讨横海镇作准备。

    如若有人不奉命,本帅免不了要军法从事,这里先与诸位通通气,勿谓言之不预也!”

    “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王师范咬字极重,而且这句话也是他很少会说的,一旦说出,则意味着此事在他心中的分量不同一般,警告与志在必得之决心一并发出。

    “大帅放心,在咱平卢镇没人敢不尊帅令!”

    又是张厚这个直肠子首先表态,其余人也纷纷点头赞同。

    王师范没有看到有人现出忧色或是异样,心中稍安,因为眼下诸将实际就是被软禁在益都城,若有人事先交待部将什么不好的内容,断然不会这般从容。

    当然,王师范是不会让他们有机会传出消息的,这其实也是对他们的考验,对真实忠诚的考验。

    王师范也笑了,“本帅相信没人敢违令,因为诸位都是我父子的心腹之将,父亲与本帅都信任大家。”

    “好了,就谈到这吧,下面该咱们这些老兄弟好好喝上一场了,先说好了,今日谁也不许装怂,能喝一斤的必须喝二斤!”

    王敬武见儿子准备的话都已说完,自己改作起了红脸,父子间的配合极为默契。

    而王敬武的话也得到了激烈的响应,张厚又出来耍起活宝,属他闹得最欢,其余人也表现出了极大兴致。

    其实这也是考验,只是不易被人发觉,因为人在有心事的时候是最容易醉的,而醉后的酒话还能保守什么秘密呢?毫无秘密可言!

    平卢镇帅位交接,在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谈话中顺利完成了,但没有反抗、异议的出现,决不是王家父子二人精心安排这场双簧小题大做、故弄玄虚的理由。

    须知晚唐藩镇虽父死子继居多,但不是全部,昔日麾下心腹悍将代子自立或者干脆与老帅之子大战一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至于老帅之子的生死,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运气好的侥幸逃脱,运气差的直接死于两军阵中,与老帅的情谊是有的,但却抵不住权力的诱惑,这也是人走茶凉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的背后理由,一切唯利益尔,人心难测!

    正是考虑到这一层,王敬武才下定决心,在自己健在之时就将平卢镇的帅位明确传给独子王师范,就是要凭借自己多年积威震慑诸将,助儿子顺利接位,否则以他的身体,再硬撑几年也是可以的。

    但他不愿看到自己辛苦奋斗一生,才复兴起来的王家再次湮灭于滚滚红尘之中,至少在他和儿子这两代决不能发生。

    因为儿子近几年所表现出的睿智足以继承家业,甚至将王家推向更高的位置,而自己这个作父亲的,最后需要做的就是替儿子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顺利掌握军权。

    王家父子在掌控住局面后,又施釜底抽薪之计,最后由王敬武与诸将重叙友情,也是间接告诉他们,只要安心做事,不闹事,不做有负王家之事,王家亦不负众人。

    这些不需要明说,毕竟能坐到一军都指挥使,甚至像李嗣业这般已经是厢军都指挥使的人,哪个不是从敌我斗争中闯过来的?彼此间皆是心照不宣。

    此后三日,驻扎平卢镇各地的厢军得到了来自镇里的准确消息,如今的平卢镇大帅已经是原来的副帅、老帅之子王师范了。

    同时得到的还有调各军都、营二级主将,到济阳县万胜军校集训的最新帅令,限期接令即动身、三日内不到者军法从事!

    一场权力交接的清雨已经随风潜入每座军营,机敏之人已是感受到润物无声的冰冷,他们相信若是自己胆敢有丝毫违抗,即使是晚到一时半刻,大帅定会拿自己的头颅立威!

    故这群平日虽是桀骜、甚至有些跋扈、除了自己的上司等闲之人根本入不得法眼的骄兵悍将,噤若寒蝉、不敢造次。

    没见到那全副武装的传令之人吗?还有那随行而来的五百铁骑,这群人身上散发而出的杀气比久未大战的厢军更浓烈刺鼻、更显新鲜,能如此者,非大帅侍卫亲军莫属!

    如今侍卫亲军的威名谁人敢于不服?那可是三番五次大败贼寇而得来的,在现在的唐军中绝对是精锐中的精锐、翘楚中的翘楚!

    能震慑悍军者,非屡胜悍军的悍中之王不可,而侍卫亲军就是这样一支彪悍得不能再彪悍的精锐之师,不容置疑、也不惧置疑,他们出现在哪里就敢于在那里讨灭不服!

    王师范就是要用自己一手调教的侍卫亲军,向厢军各部展示肌肉,威信终归是来自铁与火的洗礼,强权必是建立在绝对实力之上!而侍卫亲军就是王师范威信与强权的最强发声桶。

    事情做了就要做得彻底,再调走厢军中层将校后,王师范命侍卫亲军的人担任厢军各军副都头、副指挥使之职,暂代都头、指挥使,实际上成为厢军各军营以下的实际掌控人。

    这批人都是经过与朱温一战后因功应该升迁之人,在来之前已经得到王师范的当面授意,知道自己的使命任务为何。

    既要掌握队伍,又要收拢军心,因为大帅需要的是能够上战场的队伍。

    所以,这批军官还身兼作好普通士卒心理工作的任务,也没多么复杂,在侍卫亲军中怎么做厢军中照样就是。

    王师范知道基层士卒的心态和所想都是相似的,无非就是为了一口饭吃,只要给了他们足以养家的土地,再向他们灌输为何而战的理念,未尝不可能成为另一支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