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蹈海赴死,不可胜计

从网从维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品书网 www.pinshuxs.net,最快更新汉末开天最新章节!

    七月十九日,锦州城北的戚家堡

    此时,皇太极昼夜兼行500余里终于赶到了清军大营所在,没有休息,更来不及整理仪容,便带领等候已久的众大臣,立即登上松山,视察形势。

    一眼望去。但见明军大众集前,后队颇弱。见此,皇太极猛然省悟道:“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权”是个军事术语,“有前权,而无后守”就是说把重点集中在前头,而后面的防备薄弱。通俗来说就叫“虎头蛇尾”。后方防守薄弱。

    下山后,皇太极便在主将营帐内召集诸王贝勒会议。不待众人请安,看着沙盘,结合自己在路上想好的对策,半响后,对众人一一下令。

    “即刻分军驻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就地挖壕,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断绝松山要路’。”

    “阿济格,你即刻领军一万,突袭塔山,朕已得到机密情报,明军的粮草就藏在笔架山,如今刚刚到了落潮之时,你到时候趁潮落时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不能带走的就地焚烧,不给明军留下一粒一颗。”

    “关宁锦防线不可强攻,而要智取,其余诸将按照我决策——围城、设伏、打援、攻坚。一一布置。诸位记得此乃我大清国运之战,没有其他结果,此战必须胜!”

    “此战必胜”

    众王贝勒见此皆是大声附和。

    八月二十日,明清两军,列阵大战。但见,接战良久,矢飞炮鸣,杀伤相当,未分胜负。可惜到底是皇太极更胜一筹,预先派阿济格率军进攻塔山,夺取了明军在笔架山的12堆储粮。此时,明军粮食被抢夺,退路被截断,因为无粮秣,而气挫势穷。洪承畴担心明军步、骑兵被分割,将步骑数万之众,收缩在松山城内。

    八月二十一日,洪承畴见形势严峻,召开会议,共谋对策。

    待众人坐定,洪承畴猛地一拍身前案几,长身而起的对八总兵等诸将激励道:“此情此景,诸位大人当各敕厉本部,鼓舞士气,与满清力斗。我当身为表率,亲自执桴鼓以从事。诸位,解围制胜,就在此一举矣!”

    但是

    诸将听后,面色各异,意见不一。

    大同总兵王朴见此反对道。

    “总督大人,如今粮草被焚,我军士气大跌,大局已定,卑职觉得还是退回山海关内才是。”

    洪承畴听此,对王朴大骂不已。

    “汝真乃贪生怕死之辈?欲要辜负圣恩乎?”

    众人听后大帐内又是一阵寂静。

    马绍愉见此,建议道。

    “洪总督,卑职觉得我军在此危难之际,因留一支殿后部队乘锐出奇兵击之,大军徐徐撤退才是。”

    张斗听后,亦是建言道。“总督大人,以卑职之见还是,快快退兵才是,防清军抄袭我大军后路。”

    听此洪承畴斥喝道:“我十二年老督师,若书生,何知耶!速速退下!”

    半响后,洪承畴又对诸将说:“守亦死,不战亦死,若战或可幸万一,不肖决意孤注,明天望诸君悉力。”

    可惜此时粮食被毁,众将皆已胆溃。

    听此言语后,密云总兵唐通反对道。

    “总督此举,万万不可,如今大军士气大跌,出战乃是死路一条,以我之见还是退回宁远就食。”

    辽东总兵王廷臣本来就满腔怒气,觉得粮道被袭乃是洪承畴失策之故,听唐通话语后,也是怼洪承畴怒问道。

    “卑职赞同王总兵意见,总督大人莫非害怕退兵被圣上怪罪,就欲拿兄弟们的性命来做此九死一生赌博么?”

    洪承畴听后,内心愤怒不已,要是以往王廷臣等哪敢这么和自己说话,可惜此次粮草被毁之后,自己在众将之间威望大跌。

    还不待洪承畴说些什么,其余诸将见此亦是赞同道。

    “末将以为王总兵此策甚善。”

    “此时出战乃是以卵击石,必败无疑啊!总督三思啊!”

    “请总督大人三思啊!末将以为还是退回宁远以图再战才为上策!”

    ……

    洪承畴见众将都是反对,面色煞白,长叹一声,颓然坐下,半响无语,最后双眼无神,喃喃呢呢道。

    “就随你们吧!你们下去准备,半夜三更之后,分兵两路,进行突围。”

    说完后,只觉得浑身无力,闭上双眼,两行眼泪就此留下。

    见此,众将欣然领命而去。

    当夜,明总兵王朴回自家帐内思索良久,想到自己刚刚得罪洪承畴,他不会给自家小鞋穿吧!到时候要是要我殿后,那我岂不有死无生。思及此处,当下怯甚不已。

    暗忖,不行,自己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先走为上,料想回到宁远之后,洪承畴身为此次主帅必然被圣上降罪,想来也没功夫找自己的过错。

    王朴主意一定,便立即集结兵马,尚未到约定突围时间,率领部众,已先逃遁。

    其余唐通、马科、吴三桂、白广恩、李辅明等总兵见此,皆是各起小心思,争相后撤。

    当下,只见明军大营之内大乱不已,马步争驰,自相践踏,弓甲遍野,尸横满地。

    洪承畴等剩下诸人见此,连忙紧急突围,可惜此时清军已经反应过来,洪承畴等到底晚了一步,突围未成,只得退守松山城。

    而此时,冲杀出去的明军,遭到皇太极事先布置好的截击,亦是伤亡惨重。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

    当吴三桂、王朴等沿海边逃跑时,清军迎头截击。数万明军,东有大海,后有追兵,盔甲遍野,视死如归,鲜有乞降者。拥荷其将,立于海中,伸臂冀蔽,俾不中箭,不失敬礼,死而后已。

    此时正赶上潮水呼呼大涨,被赶下水中明军“蹈海赴死,不可胜计”。逃脱者寥寥无几。相对于那些贪生怕死的将领来说,展现出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洪承畴回松山之后,清点余兵,得知总兵仅余白广恩、曹变蛟、王廷臣,兵力只剩万余残卒。捶胸顿足、追悔莫及道。

    “臣乃大明千古罪人也!愧对圣上,愧对大明矣!”话一说完,便因怒气冲头而昏迷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