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破浪教头王重师(请投票、收藏、推荐好友!)

南楼逍遥客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品书网 www.pinshuxs.net,最快更新倾唐小戏骨最新章节!

    班底已定,大略已成,王师范叫上王猛、王灵两兄弟直奔府库而去。

    王彦章这新上任的亲兵副队长,不敢稍离王师范左右,带着亲兵紧随其后,可谓尽职。

    王师范为何如此之急?还特意带上王猛、王灵二人?

    一切原因都在王敬武的那封亲笔信中。原来,此行的重点还不在外物,而是领队之人,正是王家两兄弟的父亲,王敬武的近卫亲将王忠。

    王忠自从三月初远赴长社去请族叔王重师,至今已有一个半月,按照正常行程早该归来,迟迟未归让王师范的心中产生了疑问,“莫非是重叔不愿来?”

    直到父亲信中提及重叔已应邀而至,且随忠叔一并前来济阳县,一切疑虑方才尽去。

    要说此行最重要之人,非王重师莫属。这从王师范急于相见的心态中也能窥知一二。

    府库门外,王猛、王灵两兄弟看着眼前那厚重的身躯,双膝跪地,拜曰:“父亲安好!”思念之情浓胜血肉。

    正指挥部下搬运物资的王忠,宽厚的肩膀抖动了一下,虎躯转过,看着两个儿子黑了,却也更壮实了,眼中尽是欣慰。

    “听说这一个多月,你们两个臭小子跟着少将军干的不错,没给老子丢人,都起来吧。”

    话虽粗,却难掩父亲对儿子的厚重之爱。二人起身,看着父亲,或笑,或是询问近况,嘘寒问暖。

    “让你们两个臭小子搞得险些误了正事,快快退下!”王忠越过二人,拉着一直在身旁无声站立的精壮汉子,来到王师范身前。

    “少将军,这位就是长社王家的王重师,按照辈分你应称呼族叔。”

    “忠叔,莫要再称呼我少将军了,你和父亲是结义兄弟,也是我的叔父,唤我名字就好。”

    王师范早就把王忠一家看作亲人,让长辈称呼自己少将军,心中委实不安。

    终于,王师范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刀剑矛法冠绝一时的王重师,惊异于他的奇伟相貌,双手整理幞头,随后郑重行晚辈礼。

    “小侄王师范,拜见重叔!”

    看着眼前这虽只有十五岁的少年郎,彬彬有礼,仿若白面书生,近来却闯出赫赫武名,从益都县到济阳县,一路行来尽是王师范生擒崔君裕的桥段,一个比一个生动夸张,终不负为王家之子,越看越是喜爱。

    情人眼里出西施,豪杰惜重唯英雄!

    “哈哈哈,贤侄闯得好大的名声,我入平卢不过数日,却已灌满双耳,如此少年英雄方配我一身绝艺倾囊相授!”

    相貌奇伟的王重师出言亦是语出惊人,真是艺高人胆大,直语无须修饰,倒也给人格外豪爽之感,非但不讨厌,反而特有魅力,博人天然好感。

    “重叔果然真豪杰,小侄定恭谨以学,勤加苦练,他日沙场不堕恩师威名!”

    王师范闻弦音而知雅意,直接认下王重师这个武艺师傅。

    “都是自家人,哪需拜师那套俗礼,你我私下叔侄相称,公事上自是按照官职,含糊不得。至于武艺,我定然不会藏私,贤侄放心就是。”

    王重师虽磊落粗豪之人,却知公私分明,况且此次投效同族,自当论亲情而非师名,其中拿捏甚为妥当,可见其人亦通人情练达。

    “小侄依重叔所言就是。”

    与聪明人打交道最是痛快,几句话的功夫彼此就熟络起来,再加上本就熟知二人的王忠从中妙语穿插,感情自然升温。

    府库之前自非长谈之所,王师范将接收物资事宜全权交由后到的杜荀鹤负责,毕竟府库属内政范畴,在县丞职责之内。

    而且王师范有意文武划清泾渭,武主战,文主政,以免武将弄权,日后在自己势力范围内又出割据之将!

    一行人回到县衙二堂之后的小花园中,初夏褪去春寒的和煦微风轻轻吹拂,偶有蜻蜓立于初露尖尖角的小荷之上,惬意随心,亦有粉蝶扇动晶莹透明、仿若纱衣的翅膀,飘荡在初现芬芳的五彩缤纷之间。在此夏日特有的温情中,众人推杯换盏,喝下浓浓的炙烈之情。

    原来,王忠自三月初奉命前往长社,一路晓行夜宿快马加鞭之下,不及中旬就已赶到。只是正巧遇到贼情,长社老家的族人和乡亲们在王重师的带领下正在竭力抵抗着。

    或许是贼人与官府有所勾结,亦或是官府早就习以为常,并不派兵围剿。

    毕竟这晚唐时节盗贼已成一种职业,皆因自唐懿宗以来的招安国策,凡是声势稍大者,朝廷尽是重金招抚,且给予官职,盗贼摇身一变成一方大员或统军将领,俨然成为“有理想”之人发家致富、飞黄腾达之捷径!

    来日都是同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听不见看不到,留些情面,也好日后同殿为臣,实属官贼一家!

    王忠自是不能袖手旁观,与王重师同心协力打退数波进攻,直到贼人退去不复再来,长社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二人才动身前往平卢,如此就耽误了些许时日,直到数日前才回来。

    有所失亦有所得,原本王重师甘于乡里,并不想出仕,反而是这次贼情,让他看清了世态炎凉,官府的不作为,百姓的无助,遂爽快应邀,决定从军,自救亦救人,虽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博大胸襟,却亦不失侠义之本。

    闻听此中曲折,王师范虽未亲临,心中却已荡起涟漪,脑中浮现出博昌县牛家村遭遇山贼袭击的景象,全村青壮大部或伤、或亡,仅剩十余人坚持到胜利,若非破浪都及时来援,最终结局不忍去想。

    由此及彼,亦知此中凶险。然内无百战精兵,外绝官军来援,唯一依靠的只有王重师一人,虽有伤亡,却怯敌之胆,不敢再犯。管中窥豹,足见王重师豪勇之外亦通军阵之道,身具调度有方、临机决断之才,实可为将!

    皇朝威严不复,律法不行,有法不依,地方携私自重,离心离德,此乃乱世之象。覆巢之下,累及百姓,自是苛捐杂税、徭役不断,倾尽家财无可税之钱粮,耗尽民力无可征之沃野,此民不聊生、凄凉之景,多少豪杰徒叹奈何!

    物极必反,愈压迫愈反抗,穷困之极无以为生,揭竿而起者必众,挽狂澜扭乾坤之雄主,必蕴藏其中以待时。

    王师范心中虽有豪情,数月历练却窥得引而不发之妙,不谈匡扶天下之高远,只谈力所能及之务实,更显诚恳。

    “小侄虽只为济阳一县之令,官不及登堂,却也是一方父母,辖五千余户、数万之民,亦知职责在身。

    不敢自比管仲乐毅之贤,但心向往之。不加苛政于民,使百姓休养生息,家有余粮,绵延子嗣。兵只数百,将不逾十,却有厉兵秣马、荡平贼寇之志,尽保境安民、护佑桑梓之责。”

    一席话虽不显凌云之志,却道出胸怀仁义之心。虽未言及前路多艰、汹涛骇浪,却暗藏机锋,不惧艰险。

    王重师的内心被触动了最柔软之处,他离乡所为何?不就是为了投同族以护桑梓吗!王师范虽少却是仁者,亦不乏武略,岂非明主在前,安能错过!

    “王重师愿入破浪营,为一卒,追随县令,护持桑梓!”只为心中抱负,不在乎从头做起,王重师起身施礼,语出正式。

    “重叔愿入破浪营自是无有不准,只是从卒做起却是屈才,这样吧,以重叔刀剑矛法冠绝一时之声名,足可任我破浪营总教头之职,再兼亲兵左队队长,与彦章共掌亲兵。不知意下如何?”

    以王重师之才,教习破浪营,定可提高单兵作战能力,在千百人规模的战斗中尤为重要。

    眼下破浪营人虽少,却是未来拔地而起的种子,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军官的摇篮,而勇武是基层军官的必备条件。

    至于升任亲兵队长,不是对王彦章的不信任,而是分权制之,便于掌控,是王师范对军队组织架构深入考量的结果。

    虽是征求王重师的意见,王师范却拿出十足的诚意。

    “县令厚爱,重师定鞠躬尽职,不负所托!”

    王重师领会王师范重用之意,也不扭捏,直接应承下来,尽显豪侠本色。

    一直坐在旁边陪酒的王忠,看着王师范言谈举止间尽显大家风范,对王重师这种豪侠能越级提拔,人尽其才,足见识人之明。

    磊落仁义下及百姓,何况兄弟?值得将两个儿子托付于他,内心深处为两个儿子前途窃喜,也为结义兄长有此佳儿由衷欣慰。

    王猛、王灵两兄弟频频敬酒,掀起一波又一波酒浪,清澈的目光中唯有高兴,为破浪营又添猛将而高兴,为从小一起长大的兄长王师范麾下渐丰而高兴,其间毫无嫉妒,因为他们深知王师范最是念旧,不会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

    王彦章也随着众人一同豪饮,只是眼角余光偶尔瞄向王重师,锋利之中透着不服之意,非是对王师范越级提拔王重师不服,毕竟自己也是因县令越级擢拔才有今日之职,而是对那句“刀剑矛法冠绝一时”颇为不服,单纯出于武人争胜之心。

    不知这星星之火,来日可放何等璀璨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