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敬翔文蔚联袂策

南楼逍遥客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品书网 www.pinshuxs.net,最快更新倾唐小戏骨最新章节!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又到了寒冷刺骨的冬天,济阳县衙后院的一处墙角,不再是春、夏、秋三季那般枯干,如垂垂老翁布满褶皱,反而在一年中最是凌厉严寒、诸芳纷纷摇落的冬日,悄悄地独自盛开。

    这是逆世的特写,就如东都洛阳的陷落、举国落寞的大唐。

    然而济阳县这一方小天地,却又喜获丰收。

    农闲的小伙子们没有如往年那般窝在家里,而是自愿的加入保丁的训练。

    老人们聚在一起聊着家常,说着今年自家的收成、又有哪个儿子加入了破浪军、县兵、或是保丁。

    喜庆的气氛包围了济阳县城内的百姓,城外的屯保,如凌寒而开的傲梅。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回到济阳县的王师范,在走过后院时,远远的看到墙角被白雪覆盖的枝杈,知道那是宁折不弯的梅花,因为早有一股股香气扑面而来。

    那是梅花特有的暗香,让人心旷神怡、精神百倍,王师范拉着敬翔向书房走去,旅途的劳累也被梅花的风骨与清香抚慰。

    书房门前站定一人,正是提前得到报信的杜荀鹤。

    从汴州返程前,王师范担心寒冷的天气冻坏了杜师,就在信中嘱咐其就不要出门迎接了,在书房火炉旁等候就是。

    然而杜荀鹤还是走出了书房,在落满白雪的后院,等着他的弟子,就如同盼子归家的父亲,丝毫不顾幞头、长衫上的雪花和凛冽如刀的北风。

    他的身旁后站着一人,二人如老友般融洽,并不显得突兀,但王师范却未曾见过此人,难得是他吗?

    见杜师已经在门外等候多时,王师范忙快步上前,施礼后亲自为杜师拂去雪尘,随后四人先后步入书房。

    “先喝盏热茶,去去寒气,稍后再叙不迟。”

    细心的杜荀鹤早就命仆人不时更换茶水,让盏中之茶始终冒着丝丝热气,方于此刻关心暖语,伸手示意。

    王师范心中一阵温热,谢过杜师,转而对敬翔客气道:“先生请一同用茶。”

    二人拿起茶盏一边吹着气,一边啜上一小口,确实冻坏了。

    待一盏茶尽,再加上火炉散发的热气,四人从内到外都将寒气驱逐,令其无声消失在室内的温暖中。

    杜荀鹤见时机可以了,笑着向王师范介绍。

    “主公,可还记得临行前嘱托属下,拜请贤才一事?呵呵,这位就是我的老友,你朝思暮想的张文蔚张先生。”

    随即,一指坐在自己下首之人,正是刚才在书房外一同迎接那人。

    王师范当即起身,深施一礼,说:“师范自从杜师口中闻得先生贤名,即日思夜盼,如今终能相见,是师范的荣幸。”

    “多谢刺史厚爱,张某虽远在瀛洲,耳中却已灌满了刺史的威名。

    又逢杜兄于书信中,介绍了济阳县的蒸蒸日上、政治清明以及刺史的求贤若渴,敢不应召投效乎?”

    张文蔚确实被老友杜荀鹤信中所言打动,真诚说明投效之意。

    “师范定不负张先生平生所学,请先生屈就淄州长史之职,主管淄州财政,具体事务可与杜师交接。

    这段时间,政务担子都压在杜师一人肩上,着实累坏了,以后就劳您分担了。”

    “分内之责,理当尽力。”

    见王师范果然如老友所说,尊师重道、对自己人讲情义,张文蔚心下也就安定了,毕竟择主乃是人生大事,随即简洁有力回答道。

    “这位先生是同州冯翊人,平阳王敬晖之后,讳敬名翔,乃军略智谋之高才,蒙上天眷顾,让师范有幸与先生缘起汴州。

    又蒙先生不弃,日前已屈就破浪军军师之职。”

    王师范紧接着郑重介绍敬翔,话中尽表倚重之意。

    “主公过誉了,翔不过一屡试不第的落魄之人,唯倚仗主公的厚爱与信任。

    日后定当竭尽机谋,为主公、为破浪军尽心谋划,不负知遇之恩。”敬翔格外谦虚地回道。

    “荀鹤见过敬军师!”

    “文蔚见过敬军师!”

    “翔见过杜别驾、张长史!”

    三人分别见礼,语气中满含热情,虽分属军政,但毕竟共侍一主,日后免不了要打交道,故彼此之间很是客气。

    “主公,接收淄州其余四县乃是当务之急,可有方略?”

    杜荀鹤作为入幕最早、资历最老之人,也只能由他来提起眼下最要紧之事。

    “杜师说得极是,师范返程路上一直在考虑此事,此中关键在于如何处置原有官吏、如何处理和乡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落实土地政策这三件事上。

    尚还拿不准主意,不如诸位先生共同参详一二。”

    这确实是个新的难题,难度远超当初接收济阳县的情形。

    现在回想起来,原济阳县官吏的集体辞职,应该是张霸先的事先谋划,致自己于无人可用之窘境,他好在一旁看笑话。

    不过,弄巧成拙,反而帮王师范推行新政,减少了很多阻力。

    后又得了皇帝旨意,剿灭暴家及其亲近的乡绅,亦是理由充分,他们要怨也只能怨皇帝,却怨不到王师范的头上。

    但此刻却截然不同,旧有势力盘根错节,没有合适的理由,即使身为刺史,也不能贸然而动。

    而且良田多掌握在他们的手中,不与其达成共识,亦万万做不到济阳县的惠民之政,但强行出手,又恐后患无穷,这就是王师范接收淄州的纠结所在。

    “主公,属下和敬军师都是世家子弟,虽入官场不深,或尚未涉足,但对此中隐情,却是略知一二。

    文蔚就先抛砖引玉,稍后再请敬军师补教。”

    张文蔚客气一番,继续说道,“首先,原有官吏和乡绅不宜妄动,因其不是一州一地之事,而是向天下表明主公的态度,若尽除之,岂非交恶天下?

    纵观三代以下,说句僭越的话,换的是皇帝,不换的是百官。

    历来新朝皆沿用旧人,不如此者皆短命而逝,故欲成大事,须有包容四海之心,海纳百川方可为大。

    至于他们手中的土地,据唐制,官府名下的土地产出是对官吏的优抚,毕竟实际俸禄过低,若是拿掉这一块,恐日后无人为主公效力矣!

    乡绅虽非官,却与官场有着斩不断、千丝万缕般的联系。

    试想,天下的读书人又有几人出自庶民之家?无不出自高门士绅之家。

    他们手中不仅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还掌握了治国所用的人才。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这‘民心’所指,实是天下高门士绅之心,故只能结交,不可轻动!”

    张文蔚的这番话,料足且够大胆,堪称投名状。

    王师范听着很有道理,却很难马上转变思想。

    因为他在济阳县的广分田地,本质就是打土豪分田地,这代表着他心中的民心,乃是天下千千万万庶民之心,与张文蔚所说实是南辕北辙。

    试图找出张文蔚话中的漏洞,王师范遂拿杜荀鹤寒门出身一事相辩。

    “张长史所言确实有理,不过,这其中也有例外吧?杜师就是出自寒门,虽未中第,却难掩五车之才,岂能言天下良才尽在高门士绅之家?”

    王师范之所以固执如此,皆因后世对他的影响,毕竟那是人人有书念的时代,知识不再是阳春白雪。

    张文蔚闻言,笑看着杜荀鹤,“看来这老友还是不愿承认啊!”心中却是如此想着。

    那笑、那眼神间的意味,整个书房中只有杜荀鹤明白其中深意。

    他知道,是王师范错了。

    为了使主公认清事实,他微微点头,以示同意张文蔚讲出自己的隐情。

    “哎,杜兄本非出自寻常人家,只因身世有些尴尬,故不愿宣之于众而已,今日就由小弟揭开吧,冒犯了。”张文蔚对着杜荀鹤郑重抱拳。

    “有劳贤弟了。”杜荀鹤回应的语气中,尽是无奈。

    王师范和敬翔好奇地看向张文蔚,等着他揭开杜荀鹤隐藏多年的身世之迷。

    “杜兄实乃私生之子,”一语震惊书房,“其生父,讳杜名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人。

    远祖杜预,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师家和学者,乃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

    曾祖杜希望,为我朝玄宗时边塞名将。

    祖父杜佑,乃我朝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

    父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

    实钟鸣鼎食之家,世代书香簪缨之门第也!”

    张文蔚娓娓道来,追祖溯宗,道尽杜家之显赫。

    “主公,张长史方才所言皆是实情,荀鹤并非出自寒门,而寒门确是难出治国良才,国情使然尔。

    荀鹤之前并未阻止主公在济阳县的大刀阔斧之举,实因占住一个理字,没有彻底与官吏、乡绅交恶。

    反而因分田惠民,得庶民拥护,故荀鹤全力支持。

    但若主公欲彻底与官吏、乡绅决裂,荀鹤必然冒死谏言,因不忍基业付之一炬!”

    杜荀鹤满含深情,诉说原委,也是给老友张文蔚之言背书。

    “师范受教!”

    王师范起身,向杜荀鹤深施一礼,因为相处日久,他对杜荀鹤的信任,远非初来乍到的张文蔚可比。

    同样的话,张文蔚说,王师范保留怀疑,但杜荀鹤表达同样的看法,王师范却不得不正视。

    一旁的敬翔暗自点头,对自己的主公有了更深的认识,遂接着杜、张二人的思路,继续推演。

    “主公,杜别驾、张长史所言皆是至理良言,故翔以为,屯田只能从荒地着手。

    但如此为之,实际屯田亩数必然锐减,以破浪军待遇之优厚,只可走精兵路线,以屯田亩数、财力定兵额。”

    张文蔚、敬翔相继出谋,杜荀鹤从旁确认,一个更加明晰的军政发展思路展露头角。

    “师范,谢三位先生教诲!”

    王师范选择了从谏如流,以实事求是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