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黄王入京安民心

南楼逍遥客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品书网 www.pinshuxs.net,最快更新倾唐小戏骨最新章节!

    满城乱兵劫掠喧嚣之声不断,百姓苦不堪言,而从朝堂上悻悻而归的朝臣,回到家中就闭门不出,做起了缩头乌龟,仿佛只要待在家中就听不到不好的消息,竟然会有这般可笑的掩耳盗铃之举。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不会因为他们的假装看不到而稍停脚步,“黄贼大军距长安只剩半日路程”的消息,随着哨探慌张入城的一刻,就像长了翅膀般传遍了长安。

    片刻前还在劫掠百姓的乱兵闻听瘟神已近,再也不敢停留了,哪怕只是一秒钟,带着劫掠而来财物急速逃离长安这是非之地。

    惊慌之下都是靠着本能选择逃生之路,其实也就是归家之路,有的北渡渭水、取道太原,有的直奔陇西。

    太原是唐高祖李渊起兵之地,而李家出自陇西军事贵族,大唐建国后,自然这两地的从龙勋贵人家最多,并不奇怪。

    当然,也有没有离开的,不是不想,而是他们就是长安本地人,世代居住于此,骤然遇急,陷入茫然、不知所措之中。

    那些躲在家中“数铃铛”的大唐高官,再也憋不住了,都火急火燎地赶去大明宫,去找皇帝陛下,献上苦思多时的“良计”。

    “快点效仿玄宗出幸山南吧,越早离开长安越好!”

    可是,意外出现了,皇帝不见了!

    满朝文官脑中顿时陷入了一片空白状态,想好的“良计”随之不翼而飞,再也顾不上往日刻意装出的涵养:寓紧急于悠闲,闲庭信步、信手拈来,一切尽在掌握中。

    一个个如无头苍蝇般在大明宫中慌乱的跑来跑去,官帽掉了,发髻也散乱了,方寸尽失。

    皇宫中的宫女太监也乱作一团,胆子大的就收拾几件宫中贵重器物装在包裹了,趁着混乱偷偷潜逃出宫,而且包袱里还备了平民衣服,等出宫后好换上。

    胆子小些的,或是一个人躲在角落哭泣不停,不知如何是好,或是将长长的白绫悬于房梁之上,将细嫩的脖颈放入白绫圈起的套中,却迟迟不肯踢开脚下的木凳。

    或是徘徊在宫中水池之旁,向着水池走近两步,却又再退后三步,踟蹰不前,想一死百了,终是缺乏走出最后一步的胆量。

    其中不乏性子刚烈者,不能忍受即将被贼军玷污名节的命运,勇敢却悲哀的结束了自己韶华妙龄的生命。

    皇帝没有带走的妃子都选择了自尽,虽然大难临头,身为一国之君的丈夫抛弃了她们,但她们却不能不顾及自身的名节和身后家族的名誉。

    她们都是带着政治目的走进这座无情的皇宫的,纵使没有给家族带来利益,却终是万万不能使家族蒙尘,这是她们从一出生就受到的教育。

    她们能够有权决定牺牲、放弃的,只有自己依旧眷恋的生命。

    在这一刻,她们这些高贵的皇妃与普通宫女没有差别,同样面临凄惨的境地,一定要说差别,那就是她们必须死,而宫女尚有苟且偷生的可能。

    逢此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大唐的天好像要塌了!

    就在全城失神之际,一个男人站了出来,他就是金吾大将军张直方。

    他率领部下稳定了宫中局势,命人把自尽后随处可见的尸体都处理掉,又差剩下的宫女太监赶快打扫皇宫。

    自己则走到百官之前,替他们说出了都不愿、不敢、不耻于说出的那句话,“降了吧,如果还想活下去,就随我出城迎接......‘黄王’吧......”

    声音本就极尽压抑与无奈,当最后改称黄巢为“黄王”时,已是虎目落泪,声音浑浊不清。

    平日口诛笔伐多年的黄贼,竟在这一刻不得不改换尊称,对于一个直爽的、负有豪杰之气的男人来说,委实不易。

    语毕,张直方就径直朝宫外走去,百官都垂头丧气地跟在后面,没有一个人说出一句话,因为他们都明白这是走向哪里、这是要去做什么,这也是他们唯一的活路——出城迎接黄巢,乞降!

    广明元年十二月五日,长安城郊灞上,大唐金吾大将军张直方与文武百官跪迎黄巢。

    当先走过来的是前锋尚让所部,在向长安进兵前的最后一次军议上,黄巢委任尚让为平唐大将军,盖洪、费全古为副将军,将这第一个攻入长安的荣誉给了尚让。

    有器重之意,但在黄巢心中更多的是安抚,因为随着越来越接近长安、越来越接近胜利,尚让的部下也越发骄纵。

    黄巢心中多有不安、警惕,故暂时委屈了自己的亲族将领和心腹部将赵璋等人。

    只见尚让麾下将士,人人都披着长发,显然是经过打理的,飘逸而不散乱。

    走在最前面的是明盔亮甲的武士,雄壮的身躯散发着胜利者的高傲,其后的士卒虽无甲胄,却皆着锦衣,和他们身后绵延千里的、从东都洛阳运来物资的车队,诠释着暴发户般的炫耀。

    又等了很久,才见到黄巢的车队缓缓开来。

    红布束发、外罩绣袍的卫队,紧紧护拥着一辆真正用黄金打造的黄金车,正是黄巢的“御用”车架。

    其后铜车数百,是其麾下众将所乘,车队两侧和其后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六十余万士卒。

    这盛大的阵仗使得前来乞降的大唐旧官迟迟不敢抬头正视,生怕哪里犯错惹恼了这群虎狼之师,跪着的身躯弯得更低,浑身的肌肉不住地颤抖,心跳也在加速,根本就控制不了。

    “众位爱卿既已弃暗投明,本王自当不计前嫌,都平身吧,一同进城,再叙君臣之谊不迟,哈哈!”

    能自称“本王”者,在贼军中也就只有一位,正是贼军首领黄巢。

    只见其命黄金车稍停,撩帘走出,意气风发地对着跪俯满地的唐官说道,豪爽地展示着胜利者的博大胸怀、和所谓的帝王气度。

    大唐旧臣如蒙大赦,纷纷谢恩、称颂,只是早已麻木的双膝却有些不听使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颤颤巍巍的站起,在一片万人嘲笑声中随着贼军队伍返回长安。

    很快,长安巍峨的城墙已经映照入眼帘,黄巢车架滚滚向前,从春明门驶入了长安,那个曾经屡试不第、科场失意的伤心之地、大唐的京师所在。

    沿着长安干道直抵大唐权力的中心——大明宫,呈现在黄巢眼前的金碧辉煌、气象万千,丝毫不差于当年安禄山攻入长安时所见。

    虽然曾经的大明宫被战火损毁,但经过百余年、数代皇帝的精心复建,其势、其豪、其奢皆远胜于玄宗之时。

    当登上太极殿时,数千宫女跪拜迎接,齐声口称“黄王”,将黄巢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澎湃心情推上巅峰,“这是天意啊!”

    乘势赋旧诗一首,抒发此时此刻人生巅峰的所感所悟,与当年不第之时,截然不同。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曾经是科场失利,表达的是对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腐败的痛声呼喊,表达的是他对李唐王朝的深深不满。

    而此刻,是用胜利抒发着自己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傲气,抒发着“义军”颠覆长安的冲天斗志。

    这时的黄巢虽然兴奋,但却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入长安后下达的第一个命令,不是封官许愿,而是稳定长安民心。

    赵璋按照黄巢的意思,亲自撰写安民布告,又让手下善书者誊抄千份,很快就被张贴到宫门前、官衙前、东西两市和长安城中的每一个街角,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能看到布告。

    不仅如此,还命专人在布告前宣读,以免百姓因不识字而不明其意。

    考虑到多数百姓可能不敢出门,又命专人沿着街道、挨家挨户门前走过,大声宣读安民之意,尽量传到每一个长安百姓的耳中。

    尚让不甘落后于赵璋,极力表白着忠心,毕竟此时胜利的果实还没有分享,自己和心腹部下还需要黄巢的正式加封,才能确立自己这派人马在新朝的地位。

    于是,尚让的部下亦纷纷走上街头巷尾,见到衣履寒酸的贫苦之人就主动送钱财给他们,还在各大街口设立了粥棚施粥。

    尚让甚至亲自出马,在长安西市面对被聚集而来的百姓,极力歌颂黄巢。

    “百姓们,不必惊慌,请各人安心,咱们黄王和大家一样,都是出自寻常之家,受尽了官府的盘剥、乱军的劫掠。

    实在无法忍受才揭竿而起,率领我等奋力推翻李唐王朝。

    如今得了天下,断不会像唐廷那般不爱惜你们,咱们的好日子就在眼前了!”

    随着政治攻势铺天盖地般笼罩长安的每一个角落,民心渐安,百姓纷纷走出家门、走上街头,热烈欢迎着“义军”,甚至还拿出了家中本就不多的财物犒劳“义军”。

    他们选择了相信,相信黄巢能给他们带来安定、带走阴霾,因为就在这一日之间,上午是大唐官军的劫掠专场,下午是“义军”安民施惠的表演,孰优孰劣,一比便知。

    此外,百姓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