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黄巢建齐封百官

南楼逍遥客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品书网 www.pinshuxs.net,最快更新倾唐小戏骨最新章节!

    随着黄巢安民举措的施行,近来被恐惧、凄凉、困顿、凋敝等极度压抑情绪笼罩的长安城,终于获得了难得的、亦是少有的喘息之机。

    百姓出于劫后余生的喜悦和新朝初建的期待中,大唐旧官反而有些忐忑不安。

    要知道黄巢虽是赦免了他们的罪责,但却迟迟没有公布他们最想、也是最急于知道的消息,那就是对他们原本职务的处置,是原职留任、还是贬官为民。

    这对他们来说可是切实利益攸关的大事,甚至比谁当皇帝都更重要。

    等待最是难熬,最终结果出来前这种心理状态恐怕要一直持续了。

    要说此时最兴奋、最舒畅的人群,还得是黄巢的从龙之臣们。

    他们都已经开始私下互相猜测着即将获得的官职或爵位,能够被封赏多少土地、多少资财等等,甚至在心中暗暗地给自己这班开国功臣排排座位。

    要是自己的封赏给低了,那可是万万不行的,得找黄王说道说道,必须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

    哼哼,要是让老子不满意了,大不了干回老本行,换个人来当皇帝也不是什么难事,兴许自己也能享受一下帝王的滋味呢!

    对于这些出身草莽、向来桀骜不驯的人,会有这样的想法,一点儿也不奇怪,毕竟他们最擅长的事就是造反。

    至于是造大唐皇帝的反、还是黄巢的反,根本没有本质的区别,别忘了,他们手中都是有兵权的。

    而处于人生巅峰的黄巢,此刻已从暂时居住的田令孜府邸搬出,来到了太清宫进行登极之前的重要仪式——斋祭。

    这段悠闲时光是他征战多年来从未享受过的,每日泡上数次热汤,穿着白色素衫,再配上一些素食、宫中御用糕点和时令水果,仿佛仙人一般的生活,超然、脱俗。

    当然,黄巢也并非无所事事,反而是在惬意之余思考着如何封赏功臣之事。

    严格说起来,这事真是让他头疼。

    眼下自己只是占了东到洛阳、西至长安这区区不足千里之地,然而麾下将士不下于六十万,当初承诺的“共富贵”也到了兑现的时候。

    而且自己一向提倡的给百姓分土地的仁义口号,也是需要兑现的,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确实让人犯难。

    一连数日的反复权衡,黄巢最终定下了一个他认为最好的分配方案。

    那就是没收一部分唐朝旧官的土地,优先封赏自己麾下的功臣,而功臣之中,尚让一派得先多分一些,因为这些人是他心中最不安定的因素,有随时脱离掌控的可能。

    赵璋一派和自己的亲族将领倒是可以缓上一缓,想来也能理解自己的这个当家人的难处。

    至于百姓,只能待他日打下更多土地后,再实现“均田”的理想了。

    在斋祭期间,登极相关事宜也在同步准备之中。

    像国号,黄巢亲自选定为“大齐”,因为他自己本是曹州人士,而曹州是春秋时期东方大国齐国的土地,故以“齐”为国号自是题中应有之意,应了衣锦还乡的旧俗。

    年号定为“金统”,按照五行的说法,黄巢的黄是属土的,而土由金生,又兼具一统天下之志,故取“金统”两字作为年号。

    古人做事是讲究吉日吉时的,像登极这种大事必须问卜,问天意如何,得天眷顾是为正统,这种说法来自“君权神授”一说,就像皇帝还有另一个称呼“天子”,如出一辙。

    最终选出的吉日是本年的十二月十三日,也就是数日之后,看来老天爷和黄巢的心情是一致的,都是那样急切。

    由于时间仓促,像皇帝服饰、礼乐等都来不及准备,竟然在绸子上画龙以为龙袍,没有金石乐器,就击大鼓为乐,排列长剑大刀为卫,宁可仓促、也不推迟吉日。

    当然,登极诏书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正式向天下宣布改朝换代的主要手段,含糊不得。

    鉴于军中武夫多于文士的实情,这件事也就只能委托唐朝旧官来办,为此特任命原唐太常博士皮日休、进士沈云翔为大齐学士,撰写新皇登极的大赦令,即登极诏书。

    在万众期待中,十二月十三日,也就是黄巢登极之日,终于来到了。

    身着皇帝龙袍的黄巢,在礼乐声中,从刀剑如林侍立两旁的汉白玉道走过,在新朝百官的簇拥下步入含元殿,于殿中高台上的龙椅中正襟而坐。

    百官就位后,负责礼仪的官员按照事先制定的流程,首先取“广明”二字,陈列符命,也就是说明黄巢得天下之正。

    “唐字去掉‘肀’、‘口’,再加上‘黄’,就是‘广’字(繁体写法),上天明白告知黄该代唐,又因黄属土,由金所生,朕当皇帝全是天意!”黄巢亲自向群臣阐释自己受命于天的道理。

    台下众臣行三叩九拜大礼,口中齐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享受完了众臣的恭贺后,黄巢意气风发的下令宣诏,早已准备多时的小太监,双手小心的捧着圣旨,向前走了几步,用太监特有的尖细声音,开始宣读。

    “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诏曰:......加封尚让为太尉兼领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崔璆、杨希古为平章政事。

    赵汉璋为御史中丞,孟楷、盖洪为尚书左右仆射兼军容使,费传古为枢密使。

    朱温......等为游弈使......张直方为检校左仆射......原唐廷官员,三品以上者皆免职,四品以下者留用不动,七日后到赵侍中府中登记续任,钦此。”

    宣读完毕,台下众臣依旧行跪礼,恭谨齐声道:“谢主隆恩!”

    表面看去众臣对皇帝所加封的官职并无不满之意,从他们洪亮清晰的恭贺声中也听不出丝毫异样。

    只有他们深深俯下的头颅表情不一,有愤怒、有不满、有委屈,总之没有一人是满意的!这与黄巢的预期和此刻的自我感觉良好是截然迥异的。

    虽然都加封了官职,但与个人期望或派系诉求发生了冲突,甚至是不可调和的冲突,为新朝的稳定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新朝核心权力层的安排,也就是宰相名额的分配。

    在官制上,黄巢的大齐继承了唐朝运行二百余年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隶属于尚书省的吏、户、礼、兵、刑、工这六个部门,它们都是政策的执行部门。

    而中书省和门下省则是政策制定的决策部门,具体分工上,中书省负责政策制定,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之权。

    流程上,中书、门下两省达成共识的政策,经皇帝裁定,最后交由尚书省贯彻执行。

    三省的主官皆称为宰相,其中中书省的主官是中书令,由尚让担任,门下省的主官是侍中,由赵璋担任。

    尚书省的主官本应是尚书令,但因唐太宗李世民未登极前曾担任过此职,故此后历代皆将尚书令虚位,实际的主官就变成了尚书左右仆射,由孟楷、盖洪两人担任。

    另外,在本官后加上同平章事者,也可自称宰相,如崔璆、杨希古二人。

    这样算来,黄巢一共封了六名宰相,四人是跟随自己打天下的,两人是唐朝的旧官。

    崔璆曾任浙东观察使,是唐朝地方派的代表,杨希古之前的官职是尚书右丞,是唐朝投降官员中级别最高的,自然就是唐朝中央派的代表。

    二人没有被授予有具体职权的官职,只是给了一个平章政事的名头,也可以理解为只是给了一个宰相的待遇,不负责任何具体事务,无疑被黄巢束之高阁了。

    真正的、有实权的宰相就只有其余四人,而这四人中,孟楷、盖洪是尚让的嫡系,也就是说尚让一派在宰相中占了三人,而赵璋一派只有他自己占了一个宰相名额。

    虽然黄巢事先有过考虑,但他显然高估了手下的心胸,退一步说,就算赵璋没有意见,能保证他的心腹都是圣人、不发一句牢骚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赵璋此刻的心情就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委屈。

    而得了天大好处的尚让一派想法如何呢?不满!

    因为他们自认功劳是义军中最大的,理应得到得更多,甚至全部才好呢,理由就这么简单,纯纯的流氓逻辑。

    至于唐朝旧官,在丞相的问题上被忽悠了,投降的首倡者张直方也只给了个检校左仆射敷衍了事。

    这可跟孟楷的左仆射大为不同,人家那是尚书省正经的主官,而他这个和崔、杨二人一样,也是一个待遇,又被忽悠了。

    最让人气愤的还不是这,而是三品以上原唐廷官员全部免职,这是黄巢犯的第二个错误。

    罢官的背后就等于剥夺了唐廷给他们的土地,因为土地是他们俸禄中的一部分,没了官职,自然要收回土地,这可是真的动了他们的奶酪!岂能不愤怒?

    愤怒的后果可是很严重的,难道黄巢忘了他们中很多人可是手中有兵的吗?就不怕他们重回唐廷的怀抱吗?

    这道旨意的背后,可是与唐廷旧官的决裂啊!

    本来新朝新皇登极,大封文武,历朝历代都是收买人心的好机会,合理的利益分配才能稳住开国初期的动荡,而匆忙登极的黄巢,给出的答卷却是......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