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贵族请愿师范诺

南楼逍遥客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品书网 www.pinshuxs.net,最快更新倾唐小戏骨最新章节!

    安师儒在与张、孙二人商定后,就将此事压下,并没有通知平卢镇军政官员,想静待其变。

    然王敬武在平卢镇经营多年,虽不负责益都城防,但在牙军中也是有自己眼线的,就像看守城门的牙军都头赵朴。

    益都城若有个风吹草动,是瞒不过他的耳目的。

    而王师范麾下的暗卫亦早已经营益都城,情报触角深入民生百业,牙军中也有暗子。

    几乎同时,父子二人都得报晋国公王铎给安师儒送信及安师儒紧急召见张、孙二人密议之事,并断定必是事关长安。

    然而随着张、孙二人离开安府,就没了下文,显然和王敬武事先料定的一般无二。

    但如此通天的大事终是瞒不住的,平卢镇各州的勋贵官绅之家,哪家都有自己的消息渠道,或是同族亲属,或是联姻亲家,或是科考同年,亦或是原来的同僚。

    不足三日,长安陷落的惊天事变已然在平卢镇各地传开,世受国恩的勋贵和累世官宦的豪门纷纷串联起来,在十二月三十日,广明元年的最后一天,汇聚到安府之前请愿,请求安师儒发平卢之兵,进京勤王。

    欲盖弥彰!

    安师儒可不敢将请愿之人拒之门外,他心中清楚这些人的能量到底有多大,都说“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实则天下是贵族的天下,皇帝更是贵族的皇帝。

    黄巢要推翻大唐,那就是要抢夺他们手中的利益,他们怎能不群情激奋?

    面对这群人的声讨,安师儒有些动摇了,却又不敢承诺发兵勤王,遂陷入了被动尴尬、进退不得的窘境。

    幸好守门的心腹校尉小声提醒:“主公,既然事情已经传开,不如召集身在益都城的各官各将马上前来议事,多个人也多个应对办法,先把眼下之围解了也好。”

    举足无措的安师儒顿时投来赞许的目光,低声急切吩咐:“好,这事交给你了,速办。”

    校尉接令立即出府,命人分头前去请人,而安师儒是万万抽不得身的,只能“热情”的招待着、安抚着诸贵。

    此时各官各将都在家中过年,传令之人很容易就完成了任务,在他们的催促中文武官员纷纷赶往安府。

    又过了一盏茶多点的时间,安府议事厅里更热闹了,贵族居左,现任官员居右,就长安之事吵得不亦乐乎。

    贵族坚决要求出兵,刻不容缓,而以张霸先为首的牙军将领和以孙礼之为首的一众幕僚文官,竭力阐述此时不宜出兵。

    理由自是之前说给安师儒的那些,但这些理由在贵族眼里根本就不算理由,他们认为即使是飞蛾扑火也必须发兵,万事当以勤王为先。

    一方是要保住大唐,从而保住自身家族的利益,一方暗中尽是邀宠新朝,让自身家族升格为新的贵族,双方有着不可调和的根本利益冲突,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僵持不下。

    而坐在上首的安师儒却是一言不发,他内心是极度纠结的。

    因其本身出自贵族之家,按理应该发兵勤王,这样才符合贵族身份的立场,然困于性格原因,不肯做出头之鸟,但自己终究是平卢镇的主事之人,躲又躲不过,难啊,愁死了。

    王师范父子此刻也在厅中,只是一言未发,理由却与安师儒截然不同,他们是在听,听听都有哪些人主张出兵,哪些人反对。

    又等了一会,没表态的依然没有表态,想表态的也都吵得脸红脖子粗,形势已经明朗了。

    王家父子二人对视一眼,王敬武微不可察地点点头,王师范嘴角上扬,眼睛眨了眨以示会意。

    遂按照临行前商量好的应对之策,此事王家的态度由王师范出面表达,而王敬武的不表态是留有余地。

    只见小戏骨伸个懒腰,以手掩嘴打个哈欠,这绝对是登场前吸引观众眼球的套路,贱气逼人。

    表面以精湛的演技表现得萎靡不堪,而灵动的眸光,如同雷达扫描着场中人的表情,起身轻移,这厮在走位。

    停住脚步,感觉在这个角度能够最大限度的突出自己棱角分明的侧脸,保持骚包姿势僵立一会,突然醒悟,“哦,忘了,这里没有导演喊action!”

    “加油,艾克神起来!”这货连导演都兼职了,“演员请就位,请开始我的表演!”不知道哪根筋不对,竟然来了句某节目的发令词,记得他穿越前,那节目还没开播啊?

    只见小戏骨先是向厅中之人一抱拳,十足谦谦君子一枚,与片刻前的慵懒相比,好似换了一个人,上来就是秀了一波演技,嘚瑟。

    而后向上首的安师儒深施一礼,不卑不亢朗声问道:“大帅,末将有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安师儒也注意到了王家父子一直没有表态,此时见王师范主动请求表态,正中下怀,于是点头道:“贤侄尽管讲来。”

    获得安师儒的首肯,小戏骨转向众人,注意,这也是走位,切换视角,把帅呆的背影留给安师儒窒息去吧!

    面向诸贵,“这些人才是我的粉丝!”心中贱贱地兴奋,演技却不容许他放肆。

    “师范年幼,在场诸位皆是吾之长辈,本应聆听受教,断没有小子说话的份。

    然国都失陷,此乃国难,小子蒙陛下器重认为义弟,又被擢为淄州刺史,此时却是不得不说上几句。”

    语句稍停,其实就是台词太长,有点口干,不过不得不佩服,这货大段长台词确是功力深厚,要不怎么是小戏骨呢。

    迎面的诸贵族纷纷点头,露出赞赏之意,“总算是听到了一句人话!”

    若是小戏骨知道自己引以为豪的台词秀,竟然只得了个“算句人话”的高度赞扬,那将是何等的激动,“老子人话就是牛逼,绝对八级的水准!”

    因为他着重咬字“义弟”,隐约表明立场,让诸贵看到了一丝希望。

    而张、孙两派却从侧面投来阴寒。

    主角光环离不开反派人物的烘托嘛,这个必须有,因为专业,良心好剧,当然,这是某个贱人的评价。

    “常言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陛下有难,身为臣子,自当竭力辅弼,不应稍辞。

    又有言:‘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师范不才,愿为忠臣,忠于大唐皇帝陛下之臣!”

    这段台词有点浮夸,明明就是光天化日之下公然给自己点赞,还要点碧脸么?不!这货不要绿,他要红!

    复又转向安师儒,继续为了大红大火的理想而努力。

    “然师范亦知大帅的难处,淮泗尚有附贼之人,随时可发兵进犯平卢,而我平卢镇本就兵微将寡,或全师或分兵赴京勤王,皆有失陷平卢五州于贼手之危!

    如此尚未收复故都,却再失国土,上辜负君恩,下愧对黎民。

    大帅之难正在于此,欲进京勤王却又不能!”

    这几句话直接说到安师儒心里了,这个暖啊,舒服!

    “哥们是暖男,现在懂了吧?”某人竟然在渐入高潮时,开小差了,贱!

    安师儒见小戏骨给自己站场助威,还整出一堆冠冕堂皇不发兵的上佳理由,心中不免更添好感,“不错,不错呦!”

    顺势接话,情绪到位,极尽无奈说道:“贤侄所言极是,本帅负有守土之责,怎可失王土于贼乎?”

    这一次诸贵没有再喷他,谁让人家讲得那么有理,还那么贴心呢。

    何谓黎民?他们自身就是啊!

    若平卢五州有失,损失最大的就是他们,谁让土地大部分都掌握在他们手里呢!

    故没有第一时间反驳,反而有些患得患失。

    议事厅中也陷入了诡异的安静,再也没有慷慨激昂、群情激奋,竟然被小戏骨反转了剧情,演技很可以。

    王师范一双贼眼(贼有神的眼眸),将众人的情绪变化收入眼底,又等了一会儿。

    这不是有意拖延,绝对是剧情需要,把气氛沉入谷底,再来个大反转,多带劲儿,火剧都是这么拍滴!

    见无人破题,总算到了谷底,带着主角光环的小戏骨,伸个懒腰、掩嘴哈欠连连。

    又来?必须的!没听过他那句名言么,高潮总在装逼后!

    “为保平卢五州不失,我平卢镇三万大军必不可轻动!

    然陛下遇险、国都陷落,不勤王不足以称忠臣,故师范愿率本部人马进京勤王,表我平卢将士忠君之诚,不失人臣本分,望大帅俯允!”

    厅中所有人的眼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安师儒。

    而作为这段戏的男二号,安师儒充分表现出来了自己的纠结,面上仍有忧思,心下却是兴奋。

    因为小戏骨台词交代得再明白不过,“刀山火海我来趟,功劳你有份!”

    这般好事岂能错过,当即表态道:“本帅应允贤侄所请,不知贤侄需要准备多少时日,方可出征?”

    王师范胸有成竹,继续装逼,“国事危急,刻不容缓,师范欲即刻起身返回淄川,明日点兵勤王!只是......”欲言又止。

    “贤侄有何难处?尽管说来,本帅为你靠山,必一力解决!”安师儒心如明镜,爽快应承。

    “师范与贼于泗上交过手,其刃利甲坚,而我部下仅凭血勇之气、忠君之心为国杀敌,终因兵器不精、甲帐不全,伤亡惨重。

    此行贼势愈张,为竟全功,故想请大帅拨下铁甲一千副,精铁长枪一千柄,陌刀五百柄,刀剑各一千把,骏马五百匹,弓五百张,箭十万矢,粮草一万石......”

    这货狮子大开口,把安师儒当成冤大头了!

    “哼,不想上战场还想要功劳,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总得出点血吧,没事,兄弟善良,要得不多。”贱人太善良,有人要倒霉。

    安师儒登时脸现不悦,本想着给些行军所用,却没想到这厮胃口这么大,其中有些就是自己发话也难以凑齐的。

    但敞亮话已经说了,且他终归是给自己解了围,又有诸贵在场,也不好食言,咋办?打个折呗。

    “其他都好说,只是这铁甲、马匹镇里也多有不足,但念在你为国出战的份上,就拨你铁甲五百副,骏马一百匹。

    余者皆按你所请,悉数下拨,这已经是镇里能做到的极限了,此中之事你父尽皆知晓。”

    王敬武见自己被点名,就不好再装闷葫芦了,酝酿许久的台词,端上来吧。

    “大帅所言非虚,我平卢军中确是缺甲少马,一次能拨给你小子这么多,老子看着都眼馋,还不赶快谢过大帅!”

    他心中明白,这事上安师儒没有藏私。

    但却有人不满了,张霸先当即阻止道:“且慢,大帅容禀,府库之中可无铁甲了,且末将麾下牙军亦多有不足,仍急需补充,拿什么给他!”

    安师儒闻言,看向张霸先的眼神中有些埋怨,心想:“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争抢,你要是有本事带兵勤王,我至于如此难堪吗?”

    未免陷入僵局,王敬武解围道:“这样吧,我部紧紧,分出三百副,其余两百副由张将军出,可好?”

    诸贵见其如此通晓事理,频频点头,安师儒也领了这份情,否则让张霸先这么一顶,自己可是着实下不来台了。

    而张霸先犹自蛮不讲理,阴阳怪气道:“哼!说得好听,你拿出多少副不都还在你王家人手里吗?老子可是拿一副就少一副!”

    诸贵都对张霸先投去厌恶的目光,安师儒亦心中暗骂:“这是挣利的时候吗?一点不懂轻重!”

    随即啪的一声拍在桌案之上,接着极为严厉地呵斥道:“闭嘴!厢军出铁甲三百副,牙军出两百副,骏马一百匹也由牙军出,就这么定了,违命者斩!”

    张霸先还有些不服,就在其将要反驳之时,突然感到旁边有人拉扯自己的袍袖,侧脸一看,正是孙礼之在冲他摇头,示意不要违命。

    他知道孙礼之鬼点子多,遂压下怒火,恨恨地望向安师儒退堂而去的背影。

    见大事已定,安师儒也退堂了,诸贵纷纷上前与王家父子攀谈,赞扬王师范的忠义之心,并扬言誓师出征之时必会前去捧场,王家父子应酬寒暄着。

    “粉丝上钩了,可不能得罪呦!”某个贱人暗中得意。

    这般场景更是气坏了张霸先,他当即甩袖离厅,孙礼之急忙跟了上去。

    张府书房内,张霸先见什么就摔什么,地上一片狼藉。

    等他发泄够了,孙礼之才缓缓言道:“霸先莫要动怒,今日拿出去的,咱们早晚会加倍拿回来!

    黄王势盛,王家小子别说有五百副铁甲,就算一万副,那也是有去无回!

    只要咱们积攒够实力,找个机会灭了王敬武的厢军,几千副铁甲还不是手到擒来?嘿嘿。”

    这句话听在张霸先的耳中,如久旱逢甘霖般舒畅,遂释怀。

    “礼之懂我!哼,本来看在姐姐的面上,还不欲对安师儒动手,让他依然做他的节度使。

    但其今日竟为了王家小子与我翻脸,那他这节度使就别当了,换老子来过过这节度使的瘾吧!”

    “礼之见过张帅。”孙礼之顺势奉承。

    随后,书房内弥漫着张、孙二人肆意的笑声,仿佛张霸先此时就已是平卢镇的节度使了。